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案 > 语文教案

小学语文教案

时间:2024-11-15 08:39:10
小学语文教案【精】

小学语文教案【精】
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,欢迎大家分享。

小学语文教案1

教学目标

1.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,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。

2.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:比喻论证、正反对比论证。

  教学重点

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,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。

  教学难点

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:比喻论证、正反对比论证。

教学步骤

一、导语:

同学们,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,是否总有些困惑?有人说,我整天冥思苦想,埋头看书,但是效果不佳;有人说,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,也觉得听懂了,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;有人说,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,付出了,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。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,也想卧薪尝胆,也想破釜沉舟,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荀子,走进他的《劝学》,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,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。

二、作者介绍:

荀子(约公元前313—前238),名况,字卿,战国末期赵国人,曾游学于齐,当过楚国兰陵令。后来失官居家著书,死后葬于兰陵。

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,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。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。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,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',并提出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人定胜天的思想。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,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“法制”,又要重视教化兼用“礼”治,强调“行”对于“知”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,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。

荀子的著作有《荀子》二十卷。该书由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的语录体,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,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。他的散文说理透彻、语言质朴、多排比句,又善用比喻。《劝学》是《荀子》的第一篇。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。

三、分析课文:

(一)整体感知课文:

1.中心论点:学不可以已。

2.学习的意义:提高和改变自己。

3.学习的作用:弥补不足。

4.学习的方法态度:积累、坚持、专一。

(二)让我们分析第二段(学生齐读,老师纠正读音)。

1.字词积累:

以为:“以之为”的省略,“把…作为”。

就:靠近。

乎:句中相当于“于”。

2.思考: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?

明确:共五个。
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,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。

木直中绳??使之然也。已经改变的本性,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,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。

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,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。同样的道理推出: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,培养品德,锻炼才干,成为一个有道德,有学问的人。

(三)齐读一二段,试着背诵

第二课时

(一)朗读第三段。(老师正音)

1.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,强调的是什么?(答:学习。)后半部分,用了哪个比喻句?(答: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。)

2.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:①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②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;(③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④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

(二)探讨第四段: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(共10个)。

1.作者先用两个比喻,从“积土”、“积水”推论到“人的积德”,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,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。接着又用“不积跬步”、“不积小流”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。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,说明学习要积累。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。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:先用“骐骥”、“驽马”对比,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,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,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;又用“锲而不舍”,“锲而舍之”对照,说明只有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,才会有所成就。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,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。最后一个层次,作者用“蚓”和“蟹”两个比喻正反对照,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。后面两个层次说明: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,两者缺一不可。综上所述,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,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。

2.知识点积累:

焉:兼词,“于之、于此”。

无以:没有用来……的东西或方法。

蚓无爪牙之利:之,宾语前置的标志词。

(三)、发散思维:

荀子提出的“学不可以已”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“终身学习”的观点是否一致?谈谈你的看法。

(四)、课内拓展练习:

(甲)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

(乙)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白沙在涅①,与之俱黑。兰槐之根是为芷,其渐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,其质非不美也,所渐者然也。故君子居必择乡,游必就士,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。

(丙)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。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,教使之然也。

注释:(1)涅:黑泥。(2)滫:污水

从劝学的目的出发,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。

甲文: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

乙文: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:后天学习的重要性

(五)、布置作业:

以“老师,我想对你说”为题写一段文字,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。

小学语文教案2

教学目标:

1、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,背诵课文。

2、正确认读16个生字,会写7个生字“海、洋、样、妹、两、粗、提”。

3、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,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。

重点;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,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。

难点: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,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。

课前准备:生字卡片

< ……此处隐藏25949个字……带学生一笔一划的书写汉字,注意笔顺。然后让学生每个汉字自己练习十遍。

小学语文教案15

教材分析:

本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第三单元的第八课。本单元的主题是“诗文精粹”,安排了《三打白骨精》《词两首〈渔歌子〉〈如梦令〉》《螳螂捕蝉》《读书要有选择》,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选择上要占领诗文经典这一制高点。它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《西游记》第二十七回“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”。这篇课文写孙悟空三次识破妖魔,却被唐僧认为滥杀无辜。三打白骨精是取经路上最精彩的故事,不仅表现了白骨精的狡诈多变,也塑造了孙悟空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。第五册的《三顾茅庐》、第九册的的《林冲棒打洪教头》这两篇课文分别根据我国古典小说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,它们和本文一起共同担负着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的使命。

教学重点:

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、引人入胜的,引领孩子通过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棵“树”的触摸,走进诗文精粹的“森林”。

教学难点:

课文具有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,与今天我们小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同,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。教学中,指导学生多阅读,在阅读中明确故事情节,体会人物形象,感受经典的魅力。

教学目标:

1.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复述课文。

2.了解古典名著《西游记》,体会孙悟空的坚定、机智和勇敢。

3.感受名著的魅力,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。

教学理念:

1.落实《语文教学标准》倡导的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教学理念,围绕张庆老师提的“扣读导悟,读中见悟”的语文课程改革意见组织教学。

2.借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“五重教学”(重情趣,重感悟,重积累,重迁移,重习惯),组织课堂教学。

教学策略:

把读书思考作为阅读教学的有力武器,让学生充分地读,利用插图、多媒体助读,使之在读中领悟,在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。

课前准备:

教师准备小说《西游记》,把原作中描写环境以及写白骨精变成的村姑、老妇人外貌的精彩段落制作成幻灯片。

教学过程:

(一)复习导入

1.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?孙悟空、猪八戒、唐僧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?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。

2.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我们一读就懂,甚至还没学习这一课,我们早已通过影视、画报了解了情节,那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上专门学习呢?

【设计意图】

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学习的目的——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,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。学习一篇课文,不行百里者半九十。学生了解课文“写什么”,这仅仅是学习的“中点”,而知道,“为什么写”以及“怎样写”才是阅读的“终点”。

(二)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

“一天,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前,只见山势险峻,峰岩重叠。”课文一开始不写怎么打白骨精,为什么写山呢?

原作中写道“看不尽:峰岩重叠,涧壑湾环。虎狼成阵走,麂鹿作群行。无数獐豝钻簇簇,满山狐兔聚丛丛。千尺大蟒,万丈长蛇。大蟒喷愁雾,长蛇吐怪风。”

【设计意图】

环境描写有渲染烘托的`作用,为下文做铺垫,暗示这里险恶,必定有妖精。这是做一点渗透。

(三)学习“一打”

1.白骨精为了达到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贪婪目的是怎样做的呢?课文是用哪些词语写孙悟空识破诡计棒打白骨精的?结果怎样?读第三节课文,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。

2.明的画家也画不出最美的美人像,美人的形象在读者心里。你心中美丽的村姑是什么样的由村姑的美貌,你想到了哪些成语?

原文是怎么写的?“好妖精,停下阴风,在那山凹里,摇身一变,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,说不尽那眉清目秀,齿白唇红,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,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,从西向东,径奔唐僧。圣僧歇马在山岩,忽见裙钗女近前。翠袖轻摇笼玉笋,湘裙斜拽显金莲。汗流粉面花含露,尘拂峨眉柳带烟。”

作者把村姑写得这样美,用意是什么?(作者是为了表现白骨精的贪婪狡诈。)

3.猪八戒见到村姑拎的斋饭,有怎样的表现?哪个字把八戒的形象刻画出来了?用这个词的好处是什么?

4.男生齐读悟空识破诡计棒打白骨精的部分,女生读写结果的部分。

5.通过读书交流,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动作、语言,按照“变——识——打——结果”的顺序,写出了“一打”的经过。

【设计意图】

授人以渔,教给学法;感受原作语言的魅力与趣味。

(四)学习

1.白骨精的美人计被识破,只好走为上。贪婪狡诈的白骨精肯善罢甘休吗?在“二打、三打”部分课文用哪些词句写白骨精的变和孙悟空的识与打的?结果怎样?

2.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八旬的老妇人?

原作是怎样写的呢?出示:“走近前观看,那怪物:假变一婆婆,两鬓如冰雪。走路慢腾腾,行步虚怯怯。弱体瘦伶仃,脸如枯菜叶。颧骨望上翘,嘴唇往下别。老年不比少年时,满脸都是荷叶摺。”

老妇人两鬓如冰雪、脸如枯菜叶、满脸都是荷叶褶,她竟然能“闪”出来。“闪”字对表现人物有什么好处?

男生齐读写悟空的部分,女生齐读写白骨精的部分。

3.“唐僧一见,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。”用“摔”字有什么好处?

4.分角色读师徒的对话。

5.“三变”变成了——悟空在斗争中增长了智慧,三识三打中,他是这样做的——他为什么笑?

(五)指导复述

1.自己看板书,逐个部分复述课文。

2.指名复述。

(六)总结

1.你现在想用什么成语称赞孙悟空?投影出示语文课本第61页的成语,学生自由读。

齐天大圣大闹天空不避艰险西天取经腾云驾雾来去无踪

千变万化大显神通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

2.这些成语中,哪几条跟本课中孙悟空的形象相吻合呢?读一读,画下来。

【设计意图】

重感悟,重积累,重迁移,重运用,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。这里,把诵读成语,感悟意思,迁移运用,相结合;把阅读课文与单元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相整合。学生读悟的基础上,在六组把成语中挑选适当的几条与课文对号入座,既积累了成语,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。

(七)布置作业

我读书,我快乐

《西游记》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,《大英百科全书》说它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。课后找来《西游记》这部小说的原著或改编本,读一读,体验阅读的乐趣。

【设计意图】

落实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关于“多读书,好读书,读好书,读整本的书”及“能初步理解、借鉴文学作品,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,发展个性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”的要求,结合本课教学,为《练习3》口语交际《漫话三国英雄》做准备,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《西游记》。

《小学语文教案【精】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